【药学科普】天津医大二院药学部:正确认识令人谈之色变的他汀类药物
日期:2018/10/29 14:07:37 来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
目前,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同时还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及较早期预后,是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首选药。
尽管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临床获益明确,却因为其存在一定的胃肠道反应、肌纤维组织损伤和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从而让人们心存顾虑。其中他汀类相关的肌肉症状和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是人们最为担心的。
他汀类相关肌肉症状(SAMS)的发生率为1.5%~3.0%,老年人发生率为0.8%~13.2%。SAMS主要表现为肌痛、肌无力、肌炎、肌坏死,严重时可出现横纹肌溶解。SAMS多出现在用药4~6周的早期阶段,虽然这种不良反应少见,但是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降低。
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有0.5%~2%会出现转氨酶(ALT、AST)轻度升高,这是因为人体内的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对绝大多数的他汀类药物产生代谢作用从而造成这些指标的异常,通常发生在开始治疗的三个月内,一般为短暂性升高,继续治疗会逐渐恢复正常。且专家共识指出单一的ALT或AST升高并不具有临床意义。但如果肝酶升高大于正常上限3倍,则应暂停服用他汀,每1~2周重复检测肝酶,当肝酶正常后可以考虑重新服用他汀或其他调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呈剂量依赖性,而且用药早期即可有表现,因此,不必因噎废食,只要在临床应用中根据不同药物的特性,结合临床医生和药师给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用药指导,即可大大降低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例如:普伐他汀血浆蛋白结合率最低,可优先应用于低蛋白血症的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服药的患者可给予半衰期较长的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他汀类药物与CYP3A4抑制药常发生相互作用,因此需要与CYP3A4抑制药或底物合用时,应首选普伐他汀或氟伐他汀;而与CYP2C9抑制药或底物合用时,则应避免选用氟伐他汀;避免辛伐他汀与CYP3A4抑制药合用,否则可增加横纹肌溶解的危险。
附表:
与他汀类药物代谢有关的肝酶CYP450系统及其诱导剂和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