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二院人风采】天津医大二院精英代表入选“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

日期:2018/11/8 16:14:52  来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微信图片_20180903084404.jpg

今年5月,天津市委、市政府面向国内外发布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提出要着力培养医学人才,实施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天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启动实施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

经逐级推荐、层层选拔,并经天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确定了首批天津市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入选人才,公布了10名天津市海河医学学者、50名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和100名天津市青年医学新锐人选名单。我院5名医务工作者入选。

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

1547712958(1).png

业绩成果

主要从事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第18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长城优秀青年医师奖”,2018年美国ACC年会“优秀论文摘要奖”。ESC、AHA、ACC、WCC等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大会宣读论文共8次;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80余篇,总引用次数2000余次,主编及主译英文专著各1部,副主编专著2部。

培养方向

深入开展心房颤动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房颤动相关危险分层方法和诊疗策略,积极组织和参与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切实提高我市心房颤动治疗水平。

个人感悟

微信图片_20190117161734.jpg

1547713226(1).png

业绩成果

科研方向为泌尿系肿瘤、肿瘤微环境及肿瘤能量代谢、前列腺癌及肾癌的临床分型及治疗。首次发现C1QBP在肾癌中低表达,同时阐明C1QBP与YBX1相互作用在肾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临床工作主要从事前列腺癌微创手术治疗及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综合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前列腺癌,精确的解剖,更好的保留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的尿控及性功能。采用基于前列腺癌病因学分型及二代测序的精准治疗策略,寻找治疗靶点,精准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取得良好的效果。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4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

培养方向

探讨肾细胞癌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对肿瘤进展的影响,阐明肾细胞癌细胞能量代谢的特点,探索肾细胞癌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标志物。开展前列腺癌的临床病因学分型及基因分型的临床研究及液体活检,针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制定个体化有效的治疗方案。开展系统的前列腺癌外科诊治,寻找有效的PSA筛查手段,开展精准的前列腺穿刺。通过探索精细解剖,在有效祛除肿瘤的基础上提高对患者术后尿控及性功能的保护,切实让患者受益。

1547713284.png

业绩成果

  2006-2008年赴西班牙Barraquer眼科研究所进行眼前节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并于2008年获得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白内障和青光眼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2012年二次在美国Baylor医学院眼科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前往世界最大白内障手术培训中心印度Aravind眼科中心进行白内障手术培训,并于2010年在香港亮睛工程作为白内障手术医生和培训导师工作一年,先后完成白内障手术千余例。同时,对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以及干眼症等眼表疾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国内外发表文章20余篇,SCI文章14篇,最高影响因子13分,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特聘教授青年学者,天津市131创新性人才第二层次人选。

培养方向

深入开展干眼症等眼表疾病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拓展新的科研方向和思路,在眼表疾病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面取得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科研成果力争达到国际先进国内先进水平。结合天津市“131”创新性人才第二层次的培养计划,能够带领本科的科研小组高水平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撰写并发表多篇科研论文的撰写,能够在目前的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在眼科临床方面,特别是眼前节疾病的诊疗中,力争在眼科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服务于广大眼表疾病、白内障患者和眼科临床医师。将继续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的原则,在临床工作中使得科室年轻医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个人感悟

微信图片_20190117162535.jpg

图片.png

业绩成果

   长期致力于脓毒性休克和急性肺损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完成天津市卫计委科技基金1项。临床工作中应用PCT、sTREM-1等生化标记物对脓毒症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应用PiCCO监测技术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降低了患者病死率。在基础研究中,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小鼠肺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磷酸化及内吞机制进行了研究,以利寻找急性肺损伤修复新的靶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3篇,中华8篇,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著作1部。

培养方向

   科研上深入开展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Ts)在急性肺损伤(ALI)肺血管内皮屏障破坏中的作用并对深入机制进行研究,寻找ALI新的治疗靶点。临床工作中,在医院和科室支持下,拟开展ECMO、重症超声等技术,结合PiCCO监测技术、机械通气、血液净化,使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水平更上一层楼。


个人感悟

微信图片_20190117162641.jpg

    1547713644(1).png

业绩成果:

多年来围绕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形成和进展机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早期诊断、分子分型以及精准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共发表SCI论文31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European Urology》、《Molecular Cancer Therapuetic》、《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 论文9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7.58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项,作为参与人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专项项,国家国际合作专项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编著作3部。2016年入选 天津市 131 创新型人才”第二层次。

培养方向:

    深入开展晚期前列腺癌的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为提高患者疾病的客观缓解率和总体生存率制定新的诊疗策略。继续探索前列腺癌的发病和进展表观遗传学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预测指标,切实提高我市在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方面的水平。

个人感悟

微信图片_20190117162856.jpg


上一篇:

【抗菌药物宣传周】天津医大二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下一篇:

【医院动态】预防卒中,你我同心——天津医大二院多学科联合举办预防脑卒中公益咨询活动

Copyrights 2005-2018 导医网 版权所有